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陶花灿烂>详细内容

陶花灿烂

总有一种真情让我感动

来源: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3-03-29 10:47:51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十年从教,一路走来,有风有雨,也有彩虹阳光,更有理想追求,因为在这条从教的路上,总有一种真情让我感动。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段话: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早就将教育看成自己的生命,生命和使命是结伴同行的。我最大的希望便是学生们能够享受到真正的优质教育。今天,当我自已走过了30年从教之路的时候,终于感悟到这段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将教育视作生命,并将珍贵的生命与崇高的使命结伴同行,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优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高尚的、美好的、也是可以到达的。当你进入到这种境界,总会时时被一种真情所感动,这种感动促使你终身有所追求,也让你时时享有幸福和快乐!

终身从教的理想来自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如果说三十年的从教之路,成就了我教育人生的价值和幸福,那么,我应该永远感谢并铭记在心的是我的父亲,一位在抗日战争年代就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教育工作者。

在一段难以抹去的孩童记忆里,父亲留给我的是伏案工作的背影;是那厚厚书籍中一行行红色的眉批;是他把自己仅有的一套棉衣裤送给老工友时那关切的神态;是工作到深夜回来时悄悄的脚步声;是遗书中留下的对教育的忠贞,眷恋和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文化大革命中,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局长的父亲成为走白专道路的推崇者,被打成“三反分子”、“走资派”,含冤离开了我们。迫于政治压力,也因为担心子女的前途和命运,母亲把父亲近千本教育藏书捆捆扎扎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也许是冥冥之中父亲的意愿,竟有两本书被留了下来:一本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一本是《列宁教育文选》。在那段插队的日子里,被剥夺了上高中权利的我偷偷藏起这两本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子承父业一定要当教师的愿望。我要用善良和人格教育出正直的学生,让教育的悲剧不再重演。

父亲留下的两本书伴我走过从教之路的春夏秋冬。1973年,作为可教育好子女,我成了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工农兵学员。19762月,我又回到母校如东中学任教。我还清楚地记得,30年前初为教师的我,却不知怎为人师。心里总想,如果父亲在世该多好。从教的路上父亲虽离我远去,但父亲的精神总时时激励着我,父亲的生前好友和同事们给了我慈父般的关怀和教导。最难忘父亲当年的老同事苏国光老人的谆谆教诲,晚年的他虽重症缠身仍为我收集德育工作方面的资料,为我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最难忘父亲当年的老搭档刘克勤老人的悉心指点和循循善诱,今虽年事已高仍壮心不已;最难忘父亲当年的学子们讲起老师时的那种真情,那种怀念,那种敬佩,使我知道了父亲的清廉,父亲的敬业,父亲的学识,父亲的慈爱。父亲是我做人的一把尺,父亲是我心中一尊矗立的碑。

三十年的从教之路,也曾有过改行从政的机会,也曾经历过风风雨雨,也曾 有委屈和迷惘,但让我始终坚守在教师岗位的是父亲对教育的忠诚之情,这种忠诚之情流淌在我的血脉里,化作了我对父亲永远深切的怀念和终身从教的理想。

挚爱事业的源泉来自纯真质朴的学生之情

学生是我一辈子都愿意阅读的一部书;学生是我一辈也读不完的一部书;学生是让我一辈子感动的一部书。从三十年前学生们喊我“姐姐”,到今天学生们喊我“樊奶奶”。我知道,人是无法抗拒生理衰老的,但是浓浓的学生之情总使我充满活力和朝气,虽然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从无半点悔恨之意。我爱老师这个称谓,我更爱我的学生,因为挚爱事业的源泉来自让我感动的纯真质朴的学生之情。

前不久的一天傍晚,高三的几个女生接连不断来到我的办公室,这是常有的事情。她们分别向我诉说着自已的苦恼、烦闷、担忧,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安慰,鼓励和力量。一直到8点多钟,当我在办公室里端起粥碗时,又一个学生推门进来,她看到我刚吃晚饭,轻声细语地说,樊老师,你是不是经常这样?这样不行,你要当心身体啊!好多次了,学生总是这样对我说,每次听到这样话语,我都会感动好一阵子,得到来自学生的关怀,让我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2004年春,有一个高三的男孩,第一次来到我办公室时,眼泪汪汪告诉我他一连串的不幸。这位农民的孩子因在父母的打架吵闹声中长大而感到自卑;觉得有口臭的毛病,同学的疏远让他心里痛苦;暗自喜欢班上一个小女生,心里有种象做贼似的感觉,明知不好又控制不住这朦胧的感情,自责而烦恼;临近高考,成绩的忽上忽下使他对前途感到担忧。面对学生的坦诚和信任,我很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在他稍有空隙的时候,一次次与他谈话,和他共同上网进行心理咨询,指导他如何处理一件件难事。他终于成功了,并以666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他激动地对我说,樊老师,你就做我妈妈吧。我跟他说,是你的真诚和信任感动了我,老师不过是尽了一份心,你应该孝敬抚养你的妈妈。

工作中也总会碰到一些让人讨厌让人嫌的问题学生。但是,当你和他们真诚相处,就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2003届有一个姓张的男孩,成绩差不说,还天天惹事,不是打人,就是旷课、说谎、破坏公物,没有一个班主任愿意收他,家长也无法可想。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我好说歹说使一位班主任终于答应收下他。有一次宿舍检查,我发现他的铺位特别干净,特别整齐,和他留我的印象完全两样,我抓住这样事好好表扬了一番,并和他订了“君子协定”:每周谈话一次。他很守信用。三年下来,他变了,并考上了苏州大学。他动情地说,我一辈子要记住两个老师,一个是樊老师,一个是我的班主任张老师。”

学生让我感动的事情很多很多。2000年元旦,那是我最难忘而幸福的一天,也许是做老师的人才能体会到享受到这样的幸福!那天中午我从校门外回来,传达室的同志喊住我“有你包裹”。我怎么会有包裹?打开一看,一条人造鹅卵石的健身路,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樊老师,我是伊勤。上次回家乡看您,发觉您老了。在上海一百商场看到这种健身路,挺适合您的,多锻炼,多保重。”更让我感动的是到了晚上,电话铃响了,来自加拿大的袁小霞的电话“老师,新年到了,向您问好……。”放下电话不久,铃声又响了,来自美国黄卫的电话“老师,真想您”,几十分钟聊过去了,纯真的师生情意久久不断。毕业了20年的学生还记着我,是一种幸福。那一天,连我的爱人都被感动了。

有人说,你对学生真好,不管什么学生,你总是那样热诚、真心。对人真诚的品质,对学生质朴的情感源自我插队的那段生活经历。19688月,我在本县南坎公社插队。潮湿的海风,苦涩的海水,泛碱的海滩,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然而,热情诚实善良的农民使我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大字不识一个的曹水水,是个贫雇农的女儿。劳动时她总是多锄几行草,把我带上一并前行。田间休息时,她总会从口袋里拿出几块馒头干,塞在我的手里,让我不再饥肠辘辘。三十多年过去,她已远嫁他乡,据说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从来没有想到有恩于我,找我帮一个忙,做一件事。每每想到这件事,我总会想到感恩——热爱我所有的学生们。

我总觉得老师对学生的爱,那是一种责任,而学生对老师的爱那是一种真情,这种真情使老师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使老师对学生的爱更无私,更理性,更纯真,更久远。我曾经在给青年教师作讲座时讲过我对师爱的理解。我认为:对老师来说,干部的子女你要爱,因为他是你的学生,但普通百姓的子女你更要关爱,你的这种关爱会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无私;成绩优秀的学生你要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但学习困难生更需你的关爱,你的这种关爱会让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父母双全家庭幸福的学生你要关爱,因为你的爱不同于父母之爱,但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更需要关爱,你的关爱可以抚平孩子心灵上的创伤,让他们享受完整的爱;老板的子女你要关爱,但不能有铜臭味,下岗职工的子女你更要关爱,用你的爱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和真情。

三十年的从教之路,基于一次次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不断探索,我以为,让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的动因也许很多很多,诸如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个人的职业理想的选择等等,但追根溯源,能让我们终身从教而不悔的源泉来自让我们感动的学生之情。这种日久弥坚的学生之情会让你对教育事业更加珍爱,更加执著,因为你能从学生的这种真情中感受到你的人生价值,你能从这种真情中感受到生命的不老和事业的永存。

不断求索的动力来自胸襟博大的同事之情。

198411月,34岁的我担任了学校书记,一晃二十一年。当年我在就职演讲中说的许多话都已记不清楚了,但有一句话至今仍铭刻在心:同志们,让我们共同努力,面包总是会有的。二十多年后,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一所在省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名校。我与学校共同成长,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南通市名教师;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学校的管理者。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由衷感谢与我朝夕共处胸襟博大的同事之情。

还记得刚当上书记不久,年轻浅薄的我不时流露出一点骄傲的情绪。可有一天,一位同事的一句良言让我清醒了许多:别以为在初中得了教学奖,就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到高中来上课。那时候,我分管初中部并在初中政治教学方面已经颇有影响,在市里也小有名气,中考政治成绩连续6年在县里名列第一。“忠言逆耳利于行”,就这句话激发了我再攀高峰的欲望。我拼命学习,努力实践,中文系毕业的我彻底改行教政治,从高一教到高三,并成为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我深知半路出家功底浅,45岁时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并成为为数不多的优秀学员,51岁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政治特级教师称号。二十年过去了,我总是从心底里感激那位同事,没有那句“刺耳”的话,或许我不会有这样的感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成为一名学习型、学者型、科研型的优秀教师。

三十年的求索之路,我在中学德育天地中耕耘劳作。学校这方沃土给我智慧和力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校“三校三课”的经验在全国推介,到九十年代初形成“课程渗透——环境熏陶——活动强化——实践养成——管理保证——科研提升”德育运行机制;从九十年代中期德育科研的强劲推进,到新世纪初德育活动课程研究丰硕成果的取得;从二十年前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到今天数十万文字及两本专著的出版,我一步一个脚印向学者型、科研型的德育工作者目标迈进,倾注了心血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十年的求索之路,我在三尺讲坛上耕耘劳作,逐渐形成了“激活主体,诱发创造,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人格和学识在学生的感动中得到升华。学生们喜欢我的政治课。至今,老学生们回母校时还说:樊老师,那枯燥的原理经你讲出来总是那么吸引我们,那么风趣幽默。时过境迁,学生们还记着我的课,那是对我最大的褒奖,那是含金量最高的奖励!

也许像我这样在自己中学就读的母校工作30年,并当了21年党委书记的人在全省为数并不多。我之所以在这块我挚爱的土地上乐此不疲的求索奋斗,源自同事们的博大胸襟和信任理解之情。记得20045月召开党员大会,学校党委进行换届选举。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以满票当选。这种信任和支持让我久久的感动,成为我不断奋进的动力。我没有理由不拼命工作,我没有理由辜负同志们的希望和信任。

感谢我的父辈,感谢我的学生,感谢我的同事,从教的路上总有一种真情让我感动,并由此产生出一种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不断加深对教育真谛的感悟,让我时时享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和快乐!

 

2005.4.28

(樊志瑾,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南通市名教师。曾获得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江苏省优秀德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