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行知书屋>详细内容

行知书屋

陶行知与学陶研陶在南通——南通市陶研会纪念江苏省陶研会成立40周年回眸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11 16:25:20 浏览次数: 【字体:

春华秋实,投桃报李。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以来40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我省更加广泛深入传播,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生机活力、发挥推进作用的40年。省陶研会对我市陶研会的建立和学陶、师陶、研陶活动的开展,给与了诸多关心、支持和指导,令我们永志难忘!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同南通教育发生联系,历史渊源悠久,影响与时俱进,作用益加彰显,期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陶行知与张謇的交往,为南通近现代教育带来影响

南通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于1986年6月。但是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在南通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初南通的“张謇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已有整整百年历史。

南通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提出了影响甚广的“父教育、母实业”和办教育须“从师范始”等教育理念,他不仅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机构370多所(个),推进南通地区建构起层次上由低到高、门类上较为完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体系,而且担任过江苏教育总会会长、中央教育会会长,参与创办国立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为江苏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张謇就与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所交往。据有关史料记载,1920年6月初,张謇邀请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来南通访问、讲学;后来又邀请国内一些知名学者来南通考察讲学,1922年还约请了国内38位饱学之士来南通举行中国科学社第七届年会。这些活动,陶行知先生都在被邀参加之列,同张謇过从甚多,并与南通教育建立了密切联系。陶行知先生后来在《与柳湜的谈话》中特别提到,“和农民生活习惯打成一片,我是学得张謇的”,“我搞生活教育,他(指张謇)就是我的第一个先生。”(《陶行知论师范教育》84页)陶行知先生还说,一次去通州(南通推广“小先生制”,一位小孩子建议他把“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改成“木头人”,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是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印象”,这件事使他对小孩子的创造力赞叹不已,提出要给小孩子实行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六大解放”。两位教育家这种百年前的交往,固然可谓是“名人佳话,互为知音”,但也说明从那时起,陶行知先生许多教育改革主张,就已开始在南通传播。南通一些教育界同仁也从他的演讲和著作中,敏锐地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改信息,并且联系实际,付诸行动,跨出了“学陶”第一步,推动了南通地方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改进。1929年南通就曾试用陶行知乡村教育和乡村师范教育理论办学,设立了乡村师范学校和乡村小学。上世纪30年代,南通中学受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招收了60名学生,实施“在劳力上劳心”的生利教育,实行“手脑同训练”,一个星期上课、一个星期做工。陶行知在《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中,对此给予了推崇和赞许。南通城北高等小学(即现在的市实验小学)、国民五小(现在的跃龙桥小学)和私立养正小学(解放初改为寺街小学,现已调整合并)等,也设立工场,开辟农田或校外园地,开展学生课外生产实践活动。此外,30年代南通有些小学,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和“儿童中心”等理论影响,教育方法注重手脑并用和儿童个性的适应,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等,采用所谓“教学做”法和“中心设计法”,试利用儿童的天性和经验,“解决生活上实际的事情,教学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教师处于指导和辅导的地位”。(引自《南通市教育志》59页)以今天眼光看,这些“学陶”或许都是很初步的,但又是十分有意义的:既体现了当年南通先贤和教育前辈的敢为人先、勇于试验的精神,更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巨大吸引力和对南通教育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南通得到广泛传播,给南通教育改革发展增添了精神养料,起了推动促进作用。其重要标志就是1986年6月,南通市陶行知研究会正式建立,学陶、师陶、研陶活动得以广泛、深入开展。

二、陶研会的前期活动,为南通教育的改革增添生机活力

南通市陶行知研究会是在江苏省陶研会成立5年之后,基层学校学陶活动已有一定开展的基础上,酝酿筹建,发展会员,并经市社团登记机关批准成立的。市陶研会按照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理事会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市教科所和市教育工会7位热心陶研工作的同志组成,南通市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市教育局老局长秦同同志任首届会长。市陶研会成立后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挂靠市教育局,依托教育工会开展活动,逐渐发展会员683人。早期为便于小型、分散、就近开展经常性学陶、研陶活动,市陶研会又以学校或社区为单位,建立陶研小组376个。自1995年开始,市陶研会又在各县(市、区)陆续建立了陶研分会,常务理事分别由所属县(市、区)教育行政、教育工会和教科室负责同志兼任,并设专职秘书长。这样市陶研会逐步形成组织网络,保证了研究活动密切联系教改和师资队伍建设,主动配合和服务于当地教育中心工作。

市陶研会建立后的10多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大力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活动着力于广泛宣传、精心指导、促进内化,让大家了解陶行知先生生平业绩,知陶、认陶,进而学陶、敬陶。

——宣传。市陶研会先后三次邀请了省陶研会、陶行知纪念馆负责同志,来我市作报告10余场,听众达2万多人。分管教育的时任副市长王湛、李炎带头到会听讲,并作学陶动员。市陶研会同时制作和提供上述宣讲报告活动录像、录音带供各校组织教工收看、收听,收看、收听人数近5万人次。分3批组织教师、校长和党、工、团干部到南京参观陶馆,走访陶行知先生生前同事、学生和学陶试点学校,订购、印刷有关陶行知文字资料近10种约6000余册,分发到各学陶小组学习。市陶研会还组织了陶行知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举行过陶行知生平事迹巡回展,巡回展观众达2万多人次。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广大会员加深对陶行知伟大品格和教育思想的认识。

——指导。1991年特约中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教育工会原主席方明同志来通视察指导,深入到我市学陶试点学校——如东马塘小学作学术报告。还多次邀请省陶研会负责同志和陶研专家来通,到学陶、研陶典型单位视察指导。我市陶研会主要创始人、首任会长秦同老局长,既是本会各项学陶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和践行者。他在1990至1995年间,就撰写了陶行知研究专论近10篇,多篇在省陶研会评选获奖,在全国或省级刊物发表。其中有些内容,秦老在全市范围内,分县、区、片巡回演讲10多场,对广大陶友和教师开展学陶活动,走好“行知路”,争做合格人民教师,起了很好的指导、引领和鼓励作用。

——自化。陶行知先生一生主张教育者要“自觉觉人”“自化化人”“自达达人”。遵循陶行知先生这些教导,市陶研会协同市教育工会开展了“学习陶行知,树立教师新形象”演讲比赛,交流学陶心得,引导广大陶友努力用“行知精神武装、淬炼自己,加强师德建设,做学生和群众满意的人民教师。如东马塘小学除口头交流外,还出版了《彳知亍  “矢”和“口”应上下排列,形如“吾”,此字系陶行知先生自创,读音未详,喻“知行合一”之意)》专辑。如东县教育工会坚持“教学做合一”,向全省教育同行倡议“我为修缮陶墓添块砖”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后因政府主动拨款,他们把募集资金改为“学陶基金”,每逢双年评选学“陶先进集体”、单年评选“学陶优秀论文”,用“学陶基金”予以奖励。通州教育工会还开展了学陶实例演讲,宣传身边学陶典型的敬业、奉献、爱生先进事迹。

2.认真组织“研陶”和学术交流。我市陶研会建立以后,积极提倡和发动会员学习研究,撰写论文。前10年中进行了3次优秀论文评比,共收到论文近200篇,每次评出市级一、二、三等奖若干篇,并选送部分论文参加省陶研会评选,共有20多篇获省等级奖。其中有的还被全国性杂志《课程•教材•教法》或本省杂志《江苏教育研究》等刊载,收入省陶研会成立15周年纪念论文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市陶研会承担了中国陶研会“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的子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接受课题起,经过了四步:(1)确立大、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中、师范、进修学校等共30所实验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性研究;(2)确立研究目标及大体原则;(3)进行课题分解,落实研究人员;(4)在实践、研究基础上进行理性提升,完成研究报告。本课题研究以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大背景,从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及现代化师资管理机制研究等三个方面逐层展开,比较全面准确地归纳、整理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想体系,结合我市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出了师范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现代化的命题,并对我市这些年来,“人格化师范教育”试验、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管理机制改革,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既达到了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市陶研会将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11篇、分类研究91篇,收集编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师资队伍建设》(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文集),于1999年10月印刷成书。

3.积极推进教改实验深入开展。本会会员和许多教师在深入学陶、研陶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全市涌现了师陶教改先进试点17个。

在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实践研究方面,如东县马塘小学开展了“坚持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他们在实践中注意教学的一体性和连贯性,积极探索改革课程、教材、教法,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如东县丰利小学在学生中积极推行陶行知“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竞争内驱力,促使个体智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了群体智力互补,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在改革农村中学和职中办学体制方面,海门三厂职中着重研究了“如何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创办农村职业中学”的课题。他们从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育更贴紧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劳动实际,促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提高了办学效益。海门市江滨中学“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实验课题,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以陶为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南通教育学院发表了以《拜陶为师,进德修业,搞好师资培训》为题的学习心得,以促进师范院校的工作。市陶研会协同市教育工会,借鉴陶行知“艺友制”,促进“青蓝” 工程,发动新老教师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第一批计有50对新老教师,签订了市级师徒合同,并制定了实施评估制度,促进了教师岗位练兵、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市陶研会还举办了“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演讲活动,对发动青年教师学陶、师陶,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起了推进作用。

我市陶研会成立之时,正当以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李庾南为代表的我市教改实验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之际;教师队伍经受了“十年文革” 的严重摧残、亟待加紧建设之时。因而陶行知一贯倡导的教改实验创新和重视师范教育的思想主张,自然成了这个时期我市学陶、研陶的两个重点。特别是本会会长秦同老局长,通过撰文和宣讲,对陶行知先生“一根红线、六个要点——即以“捧着一颗心来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红线,贯穿献身事业的精神、“爱满天下”的情怀、培育“真人”的态度、改革创新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行以求知”的思想这六个要点的师德建构——和一贯主张教育必须“自新”、“常新”、“全新”,坚持改革实验,用科学方法踩新路,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论述,为催化南通教育的革新发展,推进教学改革和师资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因而我市以“二李”为代表的一批名师和教改实验教师,他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品牌。但是又贯穿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不同程度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熏陶,不少教改和治校理念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主张相通、相一致,彰显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无比张力与对地方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陶研会的近期活动,为南通教育的发展增光添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陶研会换届改选4次,王炎斌、王建明、秦建荣等同志先后担任市陶研会会长,其中王建明同志连任两届。这些年来,市陶研会学陶、师陶、研陶活动在前阶段基础上,开始迈入全面拓展和深化的发展新阶段,表现出更为明显和重要的影响力。在省陶研会的领导下,近20年,市陶研会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以实验学校和陶研课题为龙头,不断提升了学会的学术品位。

全市陶行知实验学校由20年前的20所已发展壮大到目前的92所,经常结合教育改革实际,宣传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了学陶、师陶、研陶的浓厚氛围,成为学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基地。

200912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浙江嘉兴举办全国区域推进陶研论坛”,会上安排一省两市(福建省、江苏省南通市、广东省汕头市)陶研会作了典型经验介绍。我会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让陶花香满江城——江苏省南通市区域推进陶研工作的思考与探索》的介绍主要介绍了4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市陶研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创办的、得到中央领导李长春首肯的孙爷爷谈心屋校外辅导站满怀激情学陶的动人故事;省陶研会实验学校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原校长姚止平主持的中陶会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实施平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丰硕成果;省陶研会实验学校通州区二窎中学学陶师陶:一年也能改变一所学校的的特色探索;市陶研会带领南通名师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赴新疆克拉玛依市支教培训、促进民族团结、深入师陶的感人之举。中陶会领导、专家评价说,南通市的典型经验向大会展示了南通市学陶的生动景象,显示出这个教育强市学陶的实际效果这是市陶研会第一次向全国介绍南通深入学陶师陶、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的经验。我会紧紧围绕学陶、研陶、师陶,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多层面创新区域推进陶研工作的成功做法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通市八一小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通州湾恒兴小学、如皋市安定小学等不少实验学校不但立足学校学陶研陶践陶,还与边远地区的学校携手前进。南通市八一小学、通州湾恒兴小学响应“中陶会提升毕节地区教育软实力行动计划”和“中陶会实验学校分会结对共建”号召,多次前往贵州赫章县组织围课和研讨讲座。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徒弟、八一小学校长王海峰同志把《情境数学,向自觉地境界迈进》的讲座送到了贵州赫章,获得赞誉。

这些年来,我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和实践步步深入,在前阶段“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获得可喜成果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名师成长”“生活教育与农村名师成长”课题研究,汇编“十一五”科研成果,出版了专著《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获得了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于2015年结题,出版专著《且行且知》,荣获全国优秀陶研成果奖。现正在进行中的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陶研专项”重点资助课题“活的教师”核心素养及其生成的研究,从2016年立项开始,扎实推进,成果喜人,即将进入结题阶段。此外,部分学校学陶小组还组织开展了“活的课堂”、“活的作业”、“活的评价”等微型课题研究及学研活动。我们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努力提升学会的学术品位。

2.以有效搭建平台为中心,努力确保了学会的生命活力。

一是运用论坛研学交流。江苏省陶研会自2012年发起创办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行知伴我成长”论坛以来,南通市陶研会就积极参与其中,与兄弟地区互学共研,分享学陶研陶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成果。市陶研会本届理事会成立后,我们把组织全市陶研组织和陶研骨干参与这一高层论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2013年以“生活教育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的“崇明论坛”、2014年以“践行六大解放,让孩子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嘉兴论坛”、2016年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课程、进课堂”为主题的“宝山论坛”、2017年以“生活教育思想与生活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宁波论坛”、2018年以“学陶师陶,立德树人,做‘四有’好教师”为主题的“淮安论坛”上,南通陶友的组织方式、与会人数、发言内容、学习态度等都受到论坛主办者及承办方的首肯。特别是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由南通市陶研会承办的第四届论坛,不仅给各地与会陶友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研讨机会,留下了难忘印象和高度评价,也是对南通学陶研陶工作的一次很好的巡礼和有力的推进。

第四届论坛以“学陶师陶,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陶研会的领导、专家和教师代表400余人齐聚南通,共襄盛举,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副会长李洪天全程参与论坛活动,并亲自点评和发表讲话。在“名师展示”环节,我们特别邀请李吉林、李庾南两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特级教师分别作了题为《先行者的引领与启示——行知先生为儿童教育带来福音》《“学”“爱”“行”“创”——像陶行知那样做教师》的专题报告。朱小蔓会长的点评激情洋溢、哲理深蕴,对两位李老师以满腔大爱情怀自觉践行行知思想,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创立“情境教育”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的非凡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结合多年研究“情感教育”的丰富积淀,诠释了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精到见解,给与会代表予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论坛闭幕式上,浙江省陶研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魏景伦满怀激动地用“一片赤诚到南通,两碗鸡汤暖心中,三地陶友显神采,四有教师展雄风”四句话对论坛做了生动的小结。

我们还积极响应南通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号召,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了“师道尊严与教书育人”论坛,组织部分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范专业学生就社会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教师加强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收到了良好的舆论效果。

二是开展论文评比活动。省陶研会的统一安排下,我们组织了每年一度的“行知杯”优秀论文评比。12年来,我市广大会员和老师们踊跃参与,2009年的第一届我会收到参评论文1000余篇,2020年的第十二届我会共收参评论文7000余篇。十二届评比活动中经我会初评、省陶研会专家委员会复评,先后获省特等奖的有60余篇,约占全省的20%,一、二、三等奖的也在省内名列前茅市陶研会和如皋市教育工会、如皋市安定小学、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学研究科、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工会、江苏省通州中专、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海安市实验小学、南通崇川学校等200余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三是组织教学技能比赛。2010年开始,市陶研会会同市教育工会、市教科院联合主办年度南通市“行知杯”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每年有来自全市各县(市、区)层层选拔出线的50名左右的选手分别参加相关学科决赛阶段的比赛,市教育局、市总工会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作重要讲话,并亲临比赛现场指导。经过认真组织、公平竞赛、严格评审,至今计有200余名选手获一等奖,近300名选手获二等奖,其中近10名选手由南通市总工会授予“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近40名选手由南通市总工会授予“南通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这一大赛为我市中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锻炼和展露才华的机会,特别是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省陶研会实验学校以及乡镇及边远地区的教师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也得到了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好评。南通市陶研会已将此项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力求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建设学有优教的南通教育强市做出新的贡献。

四是勉力办好《名师之路》。《名师之路》是南通市陶研会的会刊,由省陶研会、南通市教育局主管,我会主办。目前,每月平均来稿约400篇,每期印数6000本。《名师之路》虽然每期版面只有64页,但每期都要发表领衔名师、名特教师和一线教师的文章40篇左右,约12余万字,一年12期下来,每年总计发表教师教研文章约150万字,编辑部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编辑部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以陶行知精神办好会刊;坚持面向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便为会员和教师铺平“通往名师”的通畅大道;坚持恪守新闻出版规定,做到精心选稿,精心编稿,按时出版,努力为促进南通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服务。每期《名师之路》编印完成后,我们都及时送教育局、社科联委宣传部新闻出版以及特聘的审读员进行审读,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的指导与监督。中共南通市委原副秘书长、南通市新闻出版处特聘资深审读专家黄鹤群对《名师之路》进行审读时认为“《名师之路》走的是‘名牌之路’”。他还专门对每期的“卷首寄语”作了认真的研读分析,在审读报告中指出:“《名师之路》杂志的卷首寄语,如累积起来,实际上是一本短文精品集……这些短文,含蓄凝炼、潇洒自然,你可诵之,你可歌之,你可思之,你可叹之。旅途携带,或置之案头,随时览阅一页,既有神韵与灵性的感悟,又有芬芳与飘逸的魅力,相信会带给你高雅的享受、无尽的乐趣。我为《名师之路》的卷首寄语点赞!”审读专家们对《名师之路》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有力鼓励,鞭策着《名师之路》不断增强规范性和学术性,扎扎实实地攀登“名牌之路”,铺就名师成长的坚实阶梯。

3.以规范组织建设为保证,不断扩大了学会的美誉影响。

截止2019年底的统计,我市陶研会已发展成为有集体会员981个、个体会员2071名,市、县(市、区)、校组织网络健全的学陶、师陶群众性先进学术团体。2015年,经江苏省民政厅组织审查评估,南通市陶研会获得5A级社会组织称号。全省各市县中获得5A级的社会组织共44家,其中教育行业仅两家。

我们以“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推进和发展教育公益事业”为宗旨,继承发扬南通市陶研会的光荣传统和美好愿景,努力按省陶研会关于树立“学术形象和道德形象”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教育行政的中心工作,认真完成省陶研会、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民政局布置的有关任务,热情联合市教育工会、教科院、教育学会等,开展多种多样的研讨活动,团结带领全市各分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广大陶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践行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彰显南通陶研的当代特色,使学陶、践陶、研陶之风吹遍江海大地,绚丽烂漫的“陶花”映红海韵江城。南通市陶研会被评为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南通市“十佳社科团体”、南通市“先进民间组织”、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模范学术社团、全国陶研系统中唯一入选的“全国先进社科组织”、全国优秀陶研组织。

“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转眼我们迎来了省陶研会成立40华诞,我市陶研会也已建立整整34年。此时此刻,我们特别怀念曾为我省、我市陶研会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贡献了智慧和精力的老会长罗明老厅长和我市陶研会老会长秦同老局长等教育界前辈,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追求的榜样!回顾这些年来的学陶、师陶、研陶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今天走好“行知路”,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传承和弘扬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这份极其丰富、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好教育改革实验、创新发展之路,办好有中国特色、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多多贡献力量!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会将继续高擎陶行知教育思想大旗,按照省、市社科联、省陶研会、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的要求和部署,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搞好实验研究、尽心研陶践陶,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行知合一”,做大做活做精,不负主管部门的厚望,不负“模范学术社团”的称号,不负“5A级社会组织”的荣誉,为省、市陶研工作再创新的辉煌!

(朱培元:南通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原南通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南通市人民政府原督学、省兼职督学,手机号:13813713335。蒋菁: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自2002年开始至今在南通市陶行知研究会任副秘书长手机号:18912294468)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