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陶花灿烂>详细内容

陶花灿烂

学做教师,且行且思——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叙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4-09 16:2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题记(于漪语)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数学教师。高中毕业后,仅读了2年师范专科就成为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工作19年来,我边工作,边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我不断反思,反思失败的教训、反思实践的收获,反思前行的方向。反思,伴我从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

在失败中反思,我悄然起航

一次深刻的比赛,引发我研究教学

我1994年参加工作,刚开始工作的几年,为了尽快出成绩,我的眼里只有平均分、优分率和升学率。我整天忙于选题、做题、改题、讲题,沉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十分机械。那时根本没有意识去研究课堂教学,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的艺术,研究学生能力的获得和提高。真正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已经是工作七、八年以后的事情了。

2001年,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恩师——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徐泽洲。当时徐老刚从南通中学退休,受聘我校担任顾问。那时我正准备参加市直中学高中数学优秀课评比。徐老手把手地精心指导我如何备课、上课、磨课。为了上好课,我仔细斟酌每一个环节,反复推敲每一句课堂语言。评优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好极了,自认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一节课了,心想一等奖跑不掉了,可结果却给我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只获得了市区二等奖。在很长的时间中,我的情绪黯淡到了极点。事后,徐老尖锐地向我指出,对当时的我来说,上课发挥得确实已算不错了,但长期散漫的教学习惯、落后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与名校的教师尚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改变现状,必须走出去,多听课,多听名师的课,吸收先进理念,不断感悟反思,并努力吸收,融于自身。这犹如当头棒喝,使我清楚了前进的方向。

徐老在担任我校顾问期间,每周都坚持听课,遇到有公开课、优秀课评比等活动,更是每课必听,甚至同一课要听上几次。每次遇到这种机会,我都陪同一起听课,听完课后必做的功课是认真听徐老评课,并认真记录,事后再仔细揣摩,并将对自己有启发的建议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开始,我是只听不评,后来,徐老鼓励我积极参与评课,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开始,我要么语言零乱、不知所云,要么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对课堂的理解也趋于深刻,评课也逐渐能切中要害,常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并常能就一些问题与徐老展开深入的研讨,为此也经常得到徐老的肯定。坚持听课、及时反思、勤于实践,使得我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次落选的评比,促使我关注科研

2003年上半年,学校推荐我参评南通市直学校教坛新秀。当时我30岁,刚评上一级教师,在执教毕业班、辅导学生竞赛方面成绩较为突出,评审之前可谓信心满满,自认评上市直学校教坛新秀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结果却事与愿违,我在评选中名落孙山。后来打听到落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科研方面的材料欠缺。在那次评审之前,我总共才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小文章。这次评审对我打击挺大,痛定思痛,那年暑假,我憋着一股子劲,结合以往对试题的研究,尝试写一些试题分析类文章。一个暑假写出了二三十篇,投出去竟然全都发表了。现在回头看这些文章,基本都不能称之为论文,但当时对我自信心的提升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现在我还乐此不疲地做着这件事,虽然由于时间关系写得少了,但一直坚持着。研究习题,发表文章,不为功利,只为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随着研究的深入,徐老鼓励我写一些教学反思性文章。我结合当时竞赛辅导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撰写了第一篇教学反思性论文《竞赛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杂志上。这是我个人真正意义上勉强称得上是论文的文章。后来每年都能发几篇类似的文章。近几年,我坚持一个原则: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反思性文章。文体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案例,形式逐渐多样化: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教后反思、教法探究等。文章发表不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多少,而尽可能在质量上求精。这两年,也逐渐叩开了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大门,一些基于实践的反思性论文也陆续被《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学与管理》等核心刊物录用,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我尝到了反思的甜头,开始享受反思带来的乐趣。

在学习中反思,我明晰方向

2004年,在如东“金帆杯”教科研活动中,我第一次聆听了李庾南老师的公开课。那一次听课对我的触动实在太大了,李老师营造出来的研究氛围简直把我听傻了。本想认真记录的我已经顾不上记录了,我仿佛也成了一名愉快的初中生,完全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之中。回来后,我认真向徐老汇报了我当时的感受。徐老因势利导,推荐我阅读李庾南老师的《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由于当时迫切地希望转变自己课堂教学的单调局面,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常常是读上几个案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着在课堂上模仿运用。这样的模仿有时很奏效,但有时却在中途迷失了方向。仔细想来,最主要还是没能充分透彻理解的缘故。

与李庾南老师开始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已是2008年了。那年南通市教育局遴选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增补),我有幸成为几名候选人之一。李老师作为评委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听完后与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对我提出的关于《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而详细的解答。她鼓励我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你有现在的基础当属不易,但不能满足,应有更高的追求,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教科研中求发展。那次遴选活动,后来由于整体条件与他人尚存在较大差距而未能入选,但李老师的话却给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009年,南通市遴选第一梯队名师培养预备队成员。经过材料评审、封闭备课、现场上课、论文答辩、现场考察等多项考核,我成为预备队的一员。第一梯队,实际上是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个团队,由南通市教育局王笑君副局长亲抓落实。南通市教育局为一梯队教师的培养专门成立了导师团,聘请了成尚荣、朱嘉耀、李吉林、李庾南、汪乾荣、何广余、严清、徐泽洲等知名大师担任导师。导师们为我们修筑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暑期研修、会课研讨、送教下乡、读书沙龙、团队展示等活动丰富精彩,我们在活动中汲取营养,快速成长。活动中,结识了一批中青年才俊,陈杰、张晓冰、徐宾、鞠九兵、管宏斌、王晓东、张淳……他们的成长故事给我以激励,他们的成长历程给我以启示。我开始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师生涯,以往的迷惑、困顿逐渐变得清醒、澄明,想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经过不懈的追求,2012年我通过了江苏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评审。

在实践中反思,我渐入佳境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光彩在课堂。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尝试着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搬到课堂上,并不断反思总结。我做过很多小的教学实验,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一些微型课题。结合当时竞赛辅导的一些做法,把它们嫁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进行竞赛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结合整体教学的研究,我尝试进行单元教学法;结合对教学主线的研究,我尝试将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教学框图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也得以提升。2004年在南通市骨干教师市级培训班上开设公开课《ax2+bx+c>0型不等式的解题策略》,2005年在南通市第四届“走进新课程”暨高中课改会课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虽然那时的教学还不够老练,还存在诸多问题,但设计新颖,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等特点还是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鉴于攻读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对数学阅读教学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在与徐老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后,决定将高中数学“阅读·引导·提炼·探究”教学模式作为我研究的主要方向。“阅读·引导·提炼·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开始阶段,我只是在日常课堂上尝试,我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对待,不断涵养积聚,不断反思创新。后来我尝试着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运用。在最近两三年中,我有了更多的外出交流、研讨的机会。三年中我上公开课、作专题讲座三十余次,并在省教育学会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我把每一次交流都看作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精心准备教案,反复修改课件。课后认真聆听专家指导,与同行进行思维碰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每一次公开课的学习收获远高于一张证书本身的价值。

我曾有两次执教公开课《数列的概念及表示》的经历。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我参加南通市教育局组织的赴陕西咸阳支教活动。课堂上,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从地域文化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内容是我们南通地名童谣: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六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视频),隐含一列数:123,…,910。操作时,我从比较陕西咸阳和江苏南通的地域文化入手(展示代表两地文化特征的图片),切入到南通种类繁多的方言文化,从而转到南通地名童谣(播放视频)。在呈现童谣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南通的地方文化,我又当场用南通话复述一遍。在我叙述结束以后,全场鼓掌,课堂气氛格外热烈,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荡然无存。

2012年,应邀在江苏省特级教师论坛活动中再次执教《数列的概念及表示》。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没有使用与在咸阳支教同样的情境,而是将北师大版教材章前引言中的天文学故事进行了改编,设置成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呈现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去猜想、发现。以真实的故事创设情境,同时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节课的基础上,我写出了文章《情境创设:因人、因事、因境----从《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情境创设的四易其稿说起》,最后发表于核心刊物《教学与管理》杂志上。 

基于“阅读·引导·提炼·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能否将这一相对机械呆板的操作模式发展为一种更符合规律,且与时俱进的教学范式,或是逐渐摆脱这种操作模式的束缚而回归更自然本真,又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做教师,学做一个有风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打印正文】